凯时88KB88 -(集团)有限公司

关于凯时KB88 公司简介 领导致辞 企业文化 联系我们 凯时KB88官方网站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产品中心 86型开关插座系列 酒店开关插座系列 其他系列 招商加盟 加盟申请 加盟条件 加盟流程 客服中心 在线留言 工程业绩 凯时88KB88

凯时app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王者荣耀伽罗吞下白色液体|若干问题

发布时间:2025-11-13    字号:    

  KB88凱時唯一官網登錄KB88凱時官網凱時登錄入口凱時AG登錄入口凱時KB88官方網站凱時凱時88KB88!今年以來,特別是二季度以後,隨著中央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政策效應的逐步顯現,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增多,回升態勢基本明朗。具體地看,有如下幾個顯著特點。

  一是政府投入力度大、動作快,政策的執行力較強。中央財政投資資金到位率高,地方投資到位率雖然偏低,也高于平常年份。政府投資是近期經濟回升的主導力量,集中體現了我們體制上的優勢。據測算,如果沒有中央一攬子刺激計劃的拉動,這一輪調整中經濟增長的低點可能會降低至1%左右。

  二是社會投資開始跟進,增速提高。具有標志性的是房地產和汽車兩大主導產業銷售增長加快,投資回升。1-7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37.1%。房地產庫存消化加速,投資增長逐月加快,1-7月,全國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幅從1-2月份的1%上升到11.6%。同期汽車產、銷量分別為710.09萬輛和718.44萬輛,同比增長20.23%和23.38%。其中王者榮耀伽羅吞下白色液體,7月份汽車產、銷分別同比增長52.15%和63.57%。其他領域的社會投資也開始回升。

  三是消費穩定增長。原來估計經濟增長下滑後,居民收入相應下降,可能會拉低消費需求。現在看來這種情況並沒有出現。考慮到價格下降因素後,1-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超過16%。

  四是出口雖然下滑幅度較大,但剔除價格因素後,實物出口的下滑幅度在逐步收窄。值得關注的是,在全球貿易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我國出口佔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份額還在上升。據測算,1-4月,我國佔美國、日本進口總額的比重比去年全年分別提高了2.3和5.6個百分點。一季度我國佔歐盟的市場份額也比去年提高1.9個百分點。份額上升證明我國出口產品是有競爭力的。

  以上四個方面變化,前三個屬于內需,後一個屬于外需。多數變化要好于預期。觀察經濟形勢,要看統計數據,更重要的是看數據背後的驅動力量是什麼,這些力量是否可持續,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換句話說,需要了解這一輪經濟企穩回升的“邏輯”,據此解釋已經發生的變化,預估將要發生的變化。從這個角度說,近期影響經濟企穩回升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為“兩個接替”,即當受到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和國內經濟週期性回調影響,短時間內出現巨大需求缺口,經濟快速下滑時,通過實施一攬子刺激計劃,主要是增加政府投資,去彌補這一需求缺口,使下滑減緩,並逐步趨穩,可稱其為“第一個接替”。隨著刺激計劃多項措施的落實,經濟開始回升,但政府大規模投資不可能長期持續,將會出現遞減效應,由此而出現的需求缺口,要由市場驅動的投資和消費來彌補,後者逐步成為經濟回升和持續增長的主要力量。這是“第二個接替”。觀察二季度以來的增長變化,值得重視的第二個接替正在逐步形成。如果說在一季度時人們還擔心經濟是否會出現二次探底,現在看來這種可能性已經大為降低了。如果當前的增長態勢得以保持和加強,今年實現8%或再高一點的增長速度是有可能的。

  從國際上看,經過危機衝擊後的金融體系開始趨穩,但也不能排除出現反復。實體經濟仍在下滑之中,有的國家近來出現企穩見底蹟象,但仍有較大不確定性。即使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如多數預測的那樣在今年年底或明年的某個時候出現正增長,其復蘇之路也將是一個相當長的曲折過程。復蘇不可能復制原有的經濟結構,將會伴隨相當大幅度的結構調整和改革,如美國儲蓄率上升的同時消費率相應下降。這些變化除了引起短期衝擊外,還將在中長期對我國的外需空間形成結構性制約。

  從國內看,回升的基礎不穩固、不平衡,有一些不可持續的因素。所謂不穩固,是指社會實體經濟投資剛開始回升,信心還不穩定;消費增長有政策支持的因素,隨著時間推移,就業和收入下降對消費的負面影響可能以某種形式表現出來。所謂不平衡,表現在出口導向的東南沿海地區和企業復蘇較慢,與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的行業回升強勁;政府直接投資或支持的大企業、大項目資金充裕,廣大中小企業依然融資困難等。所謂不可持續的因素,包括大規模的政府財政投資不可能長期實施,隨著時間推移,空間逐步縮小;去年年底以來信貸資金的大量投放,是特殊情況下的應對之策,不可能長期如此。

  總的來看,對當前經濟形勢要有全面、準確的判斷,對下一步經濟回升和持續增長的困難和復雜性要有足夠估計,繼續下大氣力保持初步形成、尚不穩固的回升勢頭,使支持回升的積極因素持續增多,回升的基礎得以穩固和加強。3、關注並正確應對經濟回升中出現的苗頭性和潛在問題,興利除弊,把保增長與擴內需、調結構、促轉型更好結合,提高經濟回升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在經濟企穩回升態勢基本確立以後,應當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提高回升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改進增長的結構和質量,在保證必要的“快”的同時,更要注重“好”。為此,需要密切關注並及時解決經濟回升中出現的各種苗頭性和潛在的問題,珍惜並維護好來之不易的經濟增長企穩回升局面,並使之盡快進入更長一個時期平穩較快發展的軌道。從當前情況看,需要著力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問題。

  一是投資增長與消費增長的關系。近幾個月,消費增長勢頭不錯,但投資增長仍然在企穩回升中發揮了主導性作用。1-7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2.9%,是近幾年來最高的。這種狀況與一些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消費增長相對穩定,經濟增長速度與投資增速高度相關的歷史經驗相吻合。在短期內經濟結構基本穩定、而經濟出現大幅下滑的情況下,實現反危機、保增長的目標,顯著提高投資增速是難以回避的選擇。我們已經認識到提高消費率的必要性,但這一調整的實現涉及到一系列結構性、體制性變革,是一個“慢變量”。但當大幅下滑趨勢得到抑制,轉入企穩回升通道後,投資過快增長的負面作用將會更多顯露出來。特別是一些投資不是進入最終需求環節,而是中間需求環節,將會加劇本已存在的週期性、結構性產能過剩。因此,如何調整投資結構,使資金更多地進入最終需求而非中間需求環節,如何使消費增長的“慢變量”適當快一點,增加其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都是需要下一步重點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二是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的關系。擴大內需是我們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王者榮耀伽羅吞下白色液體。這次危機突出顯露了我們對外需依賴偏高、實體經濟受衝擊嚴重的問題。美國儲蓄率提高、消費率相應下降等結構性因素,在中長期也將相應收縮我國的外需市場。因此,突出擴大內需,調整內外需比例關系勢在必行。同時也要看到,危機不大可能使全球化進程停頓或倒退,反而有可能在全球性結構改革的基礎上得到深化。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同樣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不能也不應因危機衝擊而動搖。除了調整內需與外需比例關系外,如何適應危機後的國際環境,利用好外部資源和市場,如何在對外開放這條大戰線上加快結構調整、轉型和升級,實質性地提升我國產品、產業和整體經濟的國際競爭力,都應有戰略性的謀劃和安排。短期看,外需的趨穩和逐步回升,即使是增幅不大的正增長,對降低經濟回升中的不確定性,都會起到不小的作用,也會減輕回升中對投資增長的過多依賴。

  三是保增長與保就業的關系。這次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我們把保增長放在首位,是有其重要經濟社會原因的凱時app。我國經濟正處在快速增長加體制轉型的階段,如果增長速度在短期內出現深度下滑,很可能導致企業大量倒閉、工人大量失業,進而影響到社會穩定。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問題將會更為嚴重。所以,我們講保增長,GDP的增長速度達到某個數值固然必要,更重要的是保增長背後的保就業、保社會穩定、保發展環境。同時也要看到,保增長並不完全等同于保就業。如果增長較多地體現在資金密集、用人不多的行業,而不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較多地體現在就業帶動效應低的大企業、大項目,而不是就業帶動效應高的中小企業,尤其是資金和資源較多進入開始形成泡沫的資產領域而非實體經濟領域,增長對就業的帶動作用就會相應減弱。因此,應當把同樣的增長速度更多、更穩定地帶動就業,作為下一步提高增長質量的重要標志。

  以上幾個方面,反映的是數量和質量、總量與結構、短期與長遠的關系。不論是短期內渡過難關,還是經濟回升後進入更長一個時期平穩較快發展的軌道,都必須從中長期視野,高度重視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型,在這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總體上看,我國目前處在工業化、城市化的中期。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人均收入由不到200美元增長到3000美元(按現價計算),城市化率由18%增長到46%。工業化階段基本結束,人均收入要大體達到12000美元左右;與發達國家平均78%的城市化率相比,我國仍有30個以上百分點的差距。可以這樣說,我國已經大體上走過了工業化、城市化的“上半場”或“前半程”。穩妥估計,我國在今後十年左右時期仍有保持7%左右增長速度的潛力。在經歷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長後,要繼續保持這樣一個增長速度並不容易。國際範圍內,連續40年保持7%以上增長率的只有韓國、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三個經濟體。越往後保持較快增長的難度越大。我國地域遼闊,擁有13億人口,內部不平衡經常被看成是缺點,但不同地區快速增長期的錯位,可以使整體經濟快速增長的時間更長一些。

  從危機後的國際經濟格局看,我國處在一個獨特的、相對有利的位置。一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有事情可做,有較大的可增長空間,主要是上面說到的工業化階段上萬美元的人均收入、30個百分點的城市化率等差距。另一方面,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們可以做事情,而且可以把事情做好,主要原因是我國已經形成並逐步完善推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經濟社會體系。可以預期,在危機後的國際經濟格局中,我國出口產品佔全球貿易的份額可以進一步增加;我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特別是新增量中的貢獻可以進一步增加;在國際經濟秩序調整和全球經濟治理結構改革中,我國可以發揮更多建設性的作用。總的來看,我們有可能爭取到更多的機遇。

  同樣需要清醒認識到,發展潛力並不等于現實的發展動力,更不等同于實現了的發展業績。國際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經驗表明,啟動工業化凱時app、現代化進程固然不易,持續發展更具挑戰性。尤其是當工業化、現代化進行了一段時間,需要某種類型的轉型或升級時,很容易面臨大的矛盾、問題或危機。有些國家卻未能過好這一關,使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延緩、停頓甚至倒退。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以阿根廷為例,1913年,其人均收入為3797美元,高于法國的3485美元和德國的3648美元。 甚至在1950年,阿根廷的富裕程度仍然領先于日本,與意大利、奧地利和德國大致相等。但到1990年,阿根廷人均收入僅為3190美元,2000年雖然升至7470美元,但7年後又降至6050美元。在亞洲,這方面的例子有印尼、伊朗等。在印尼,1966年蘇哈託發動政變上台,經濟開始快速發展。人均GDP由1965年的50美元大幅提高到1996年的12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增長速度雖然慢于日本、亞洲四小龍,但快于絕大多數亞洲國家。但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襲擊下,印尼人均GDP從1300美元降到300美元,貧困人口由15%上升到50%。伊朗在1959-1960年度到1970-1971年度間,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接近10%。此後經濟增長勢頭更猛,1972-1973年度國民生產總值增長21%,1973-1974年度增長47%,1974-1975年度增長70%,也就是說,在這三年中國民生產總值竟增長了3倍。到70年代中後期,伊朗成了世界上第九個最富的國家。然而,其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剛超過3000美元。

  從表象上看,這些國家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受阻的原因多種多樣,或國內社會政治動蕩乃至戰爭,或受到外部因素特別是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但深入分析可以發現,最根本的還是與它們所選擇的發展模式或發展道路有關。其問題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經濟增長已經跨越最初的啟動階段、傳統競爭優勢開始減弱的情況下凱時app,由于經濟發展的戰略、政策及相應的體制未能及時作出調整,新的競爭優勢遲遲未能形成,導致發展動力不足,發展進程受阻。二是由于經濟和社會政策未能隨經濟發展階段和利益格局變化及時作出調整,導致財富分配嚴重失衡,社會矛盾突出,從而引發國內社會政治動蕩,導致現代化過程受挫。

  國際經驗提供的啟示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發展方式轉型,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中國所獨有的,而是踏上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國家和地區在其發展途中以不同形式遇到的共性問題。基本特征是,工業化、現代化啟動階段的內外部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已有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這時必須通過制度變革和政策調整,形成新的有競爭力的要素組合,實現發展方式的轉型。只有過好這一關,才能完成餘下的工業化、現代化路程,進入發達經濟階段,否則,很可能跌入所謂“中等收入國家陷阱”。要放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觀察、思考和理解我國發展方式的轉型問題。當前我們面臨的挑戰,就是能否真正認識到發展方式轉型的重要性、緊迫性,在這方面能有實質性的推進,把我國工業化、城市化“下半場”、“後半程”這篇文章做好。

  對現有發展方式存在問題的討論分析很多,不少方面已有共識。主要是經濟的內部外部關系不平衡,儲蓄消費結構不合理,技術進步作用不足,資源環境壓力增加,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需要進一步討論的是,發展方式現存的這些問題是如何相互關聯的,導致這些問題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首先看到的是內外需不平衡。從2002年到2007年,我國外貿出口連續6年增速超過20%,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以及淨出口額佔GDP的比重,分別由43.1%、18.5%和1.6%,提高到66.3%、37.2%和8.0%,分別提高了23.2、18.7和6.4個百分點。國際比較顯示,我國當前的貿易依存度在世界範圍也屬高位。比如,2007年,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相比,我國的貿易依存度僅次于德國,而遠遠高于日本和美國。對外需依賴偏高,內需相應下降,導致外匯儲備快速攀升,又通過外匯佔款影響到貨幣供給,進而影響到宏觀政策的有效性。大量貿易順差的出現是以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為前提的。但這個競爭力有真實的部分,也有不真實的部分。真實的部分是由我們低成本的勞動力、逐步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條件以及其他生產要素有效組合所決定的。不真實的部分,主要表現在相當多的要素成本由于價格扭曲而被人為壓低,包括土地、水、能源和其他資源的價格低估,包括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造成的外部損害沒有內部化為生產成本等。

  在開放型經濟的宏觀平衡表上,出口大于進口,即淨出口的大量存在意味著對國內儲蓄的佔用,從而成為國內高儲蓄、低消費的一個重要成因。儲蓄消費失衡的其他原因,一是近年來總儲蓄率的提高,主要是因為企業儲蓄率上升。1992年-2005年間,全社會儲蓄率由40.29%上升到47.45%,其中居民儲蓄率維持在21%左右,而企業儲蓄率則由13.33%上升到20.04%,政府儲蓄率也略有上升。企業儲蓄率上升是全社會儲蓄率上升的主因。居民消費水平偏低,對相當多的居民家庭來說,“無錢可花”仍然是重要因素,這顯露收入分配結構方面的問題;二是社會保障體系有待完善,“有錢不敢花”的問題依然存在;。三是部分消費領域,特別是體現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服務業領域開放不夠、競爭不足,制約了消費的增長,也有“有錢不能花”的問題。

  淨出口的大量存在的另一個後果,是已有資源和生產能力由于市場平面擴張而長期停留或“鎖定”在國際分工體系的中低端。既然通過數量擴張可以實現增長,也就缺少創新的壓力和動力。這種在國內外都得到驗證的現象,可以從一個方面解釋我國相當數量產業升級遲緩的原因。

  在以上發展方式內在問題和矛盾未能得到有效解決的情況下,近年來兩個重要變化使這些問題和矛盾變得更為突出。

  一是要素成本的上升。進入新世紀後,隨著我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村可轉移勞動力的減少、勞動者權益一定程度的改善等,人工成本逐步提高;國內土地、能源和其他資源的價格上升;國際初級產品價格大幅攀升,我國輸入型通脹壓力加大。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國長期依賴的低成本競爭優勢開始減弱,通過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形成以技術進步為基礎的新競爭優勢的緊迫性明顯加大。

  二是全球性溫室氣體減排帶來的挑戰。與傳統的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局部性特點不同,溫室氣體減排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其實質是同一單位的GDP要對應更少的碳排放,或者說要用同樣數量的碳排放生產出更多的GDP。重視並實施溫室氣體減排,將使生產過程與過去相比增加一層成本約束,付出更多的代價。這對正處在或尚未進入工業化過程的發展中國家將有更大的衝擊和影響。最重要的是,必須建立起能夠有效促進節能減排的新機制,並將挑戰轉化為加快創新、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機遇。

  把以上分析梳理一下,可以概括出現有發展方式存在的兩個主要矛盾:一是資源和生產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與大量有效內需未能得到滿足的矛盾;一是創新需求和壓力日益增大與創新資源和機遇利用不足的矛盾。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資源和環境約束信號不正確、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和政府公共服務不到位等。

  是講“增長方式”)。這些年有進步、有亮點,有些方面進展相當大,但還不能說取得全局性、實質性的突破。現在的問題,一是要說清楚新形勢下為什麼要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道理,應當主要解決哪些矛盾;二是要探討轉變所需要的條件,如何才能有一個大的進展。就後者而言,外部環境和時機是一個重要因素。經濟處在上升期,大家感覺很好,矛盾容易掩蓋,這個時候講轉型、講改革,往往壓力不大、動力不足。危機衝擊來了,經濟下滑,矛盾暴露充分,對轉型、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感受深切,容易達成共識。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的經濟調整期,是發展方式轉型的一個難得機遇。錯過這個時機,不少問題的解決將難度更大。

  除了外部環境和時機外,突破口的選擇也很重要。發展方式轉變突破口的選擇,應當有全局性、系統性的考慮和設計,著力于拓展發展空間,用增量的創新帶存量的調整和改革,形成轉型的激勵機制,合理調整利益關系,盡可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套用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用進一步的發展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用新的發展空間拉動發展方式的轉型。

  從這一思路出發,著眼于解決上面討論過的現有發展方式的兩個主要矛盾,可以提出拓展兩個空間,即拓展內需空間和拓展創新空間;相應地實施四大戰略,即擴大內需戰略、產業轉型升級戰略、人力資本素質提升戰略和節能減排戰略。

  一是以消費需求拓展和升級為重點的擴大內需戰略。重點是兩個層面。一是在現有收入水平上,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調整,將被抑制的需求釋放出來,如加快城鎮化進程,尤其是切實推進進城農民向市民的全面轉型;通過完善社保體系,改善居民預期,把原來“不敢花”的錢花出來;改進對消費的金融服務,把部分未來收入合理地轉為當前消費等。另一個層面是通過推動消費結構升級而擴大消費總量,包括加強和完善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增加居民相關領域的消費需求;放寬對服務業的進入限制,增加競爭,降低成本,刺激這方面的消費增長等。

  二是以提升中高端產業競爭力為重點的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我國產業總體上處在國際分工體系的中低端,與所處發展階段有關,也體現了我國在這一時期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危機過後凱時app,要素成本上升和原有市場空間縮小的壓力將會顯著增加。保持我國產業和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穩定和增強我國產業的競爭優勢,必須在保持和延續原有中低端競爭力的同時,逐步培育和形成產業的中高端競爭力。國際經驗表明,處在產業中高端的競爭力,才有持久的競爭優勢;但在一個國家,不可能所有產業,只能是一部分產業可能具備這種能力。應根據不同產業的特性,重點在研發設計、規模經濟、精密制造、供應鏈、品牌和營銷渠道等方面下功夫,形成一批今後二三十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在全球範圍具有持久競爭力的產業和企業。應對金融危機中,美國等發達國家在新能源、信息技術與物質生產過程深度融合(所謂“智慧地球”、“物連網”凱時app、“雲計算”等)等領域醞釀技術突破和新經濟增長點。我國在這些方面已有一定基礎,還有若幹後發優勢,有條件在追趕乃至領先上有所作為。

  三是以擴大就業、完善保障、加強教育培訓為重點的人力資本質量提升戰略。穩定和擴大就業,完善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障,加大保障性住房、農村基礎設建設的民生工程的投入,是這次中央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的重點內容,也是發展方式轉變所要堅持的政策導向。這裡需要強調的是,重民生不僅僅是增加福利支出,更重要是立足于加強我國人力資本建設王者榮耀伽羅吞下白色液體。因此,增加福利支出,不僅僅是增加消費,更要著眼于提高人力資本質量;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加教育培訓,與保持並適當增強勞動者的流動性和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性並不矛盾,相反,可以為之創造重要的前提條件。這樣的視角轉換很重要,也是我國向創新驅動的經濟和社會過渡所要求的。沒有人力資本質量的相應提高,創新驅動的競爭優勢不可能形成。就業機會、收入增長、社會保障,再加上教育培訓,是我國人力資本質量持續提高的必備要素。

  四是以減排與創新並舉、降低單位GDP碳排放強度為重點的節能減排戰略。建設資源節約性、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我們的既定目標,也是新發展方式的重要特征。現階段我國7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由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引起的,而這些化石燃料又構成了我國的主要能源,因此,可以說節能就是減排,或者說是最主要的減排。需要強調的是,不能僅僅把節能減排看成是增加現有的生產成本,看成是一種負擔。事實上,當加入減排成本而使能源乃至整個經濟運行的成本提高後,將會對新能源開發和節能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激勵,進而開闢出一個很大的創新和發展空間。近期國際上在談“兩個危機”,即金融危機和氣候危機,粗看似乎兩者關系不大,仔細分析,通過強調氣候危機,增加減排成本,可以刺激相關技術突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進而為擺脫金融危機提供最需要的來自實體經濟的支持。在我國,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有不少有利條件,有的是獨一無二的,比如我們有潛力建立最大的減排市場。如果政策對頭,措施有力,機制有效,完全可能在拓展前面提到的需求空間和創新空間上大有作為。

  從不久前公布的今年7月份的統計數據看,經濟繼續保持了穩定回升的勢頭。當前,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部署,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作為首先任務,繼續抓緊落實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重民生、促改革的一攬子計劃不動搖,保持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同時,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密切關注、正確判斷、適時應對,增強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

  貨幣政策除了總量規模外,把握信貸資金的投放結構也很重要,比如,是投向實體經濟了,還是有相當部分進入資產領域助推泡沫;是主要投向政府投資項目,還是逐步增多的部分投向民間投資項目,投向對增加就業有重要作用的中小企業;是主要進入投資領域,還是逐步增多的部分進入居民消費領域,或者有助于擴大居民最終消費等。

  在加強需求管理的同時,也要重視供給管理。對近期社會關注度較高的股市和房地產領域,需要研究如何把過度需求轉化為有效供給的問題。

  與此同時,著眼于上面討論過的在發展方式轉變上取得全局性、實質性進展,拓展新的需求空間和創新空間,實施四項戰略,應抓住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有利時機,在深化改革、制度建設和政策調整等方面採取若幹重點舉措。

  第一,加快包括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等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重點是探索建立城鄉統籌、包容性強、可流轉、可持續的社保體系。著力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建立全國統一的制度框架。現有的社保體系差別較大,呈“碎片化”特點。講全國統一的制度框架,不是說達到同樣的保障水平,這在相當長時期是難以做到的,而是說相互可兼容、可流動、可“升級”,有一個統一的制度架構和制度元素,比如建立全國統一的居民社會保障身份系統。二是“保基本”,由國家財政支持,對全體居民凱時app,特別是城鄉困難群體,提供與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最低水平保障,並以此作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內容。三是在資金籌措上,除了國有股份上市融資的10%劃轉社保基金外,還可以考慮劃轉國企的部分利潤和股權。這樣做除了有利于改善民生、擴大消費外,還可以直接降低企業儲蓄率,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當前重點要抓緊落實好中央已定的關于加快城鄉居民養老、醫療衛生等保障建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第二,加快城鎮化進程,重點推進農民工向城鎮居民的全面轉型。目前我國的城鎮化落後于工業化,不僅表現在城市化率偏低,而且表現在已進入非農產業和城鎮的農村人口在住房、日常和耐用消費品、教育、醫療衛生、其他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分享以及法律身份等方面與城鎮居民不同程度的差距。這種差距不僅是道義問題,同時也蘊藏了巨大的內需潛力。如果未來十多年有3億農民進城居住,按人均建築面積25平方米和每平方米2500元投資計算,建築面積就可達75平方億米,投資總額可達到近20萬億。再加上城市配套設施建設,能帶動巨額投資。由于各地情況差別較大凱時app,應鼓勵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在城鄉統籌、農民工向城鎮居民轉型方面進行更多試驗,並從中發現和總結出好的做法和經驗。

  第三,對那些有較大增長潛力的領域,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業領域,要進一步放寬準入,破除壟斷,鼓勵競爭。改革開放以來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通過改革打破有增長潛力行業在需求和供給上的體制約束,使內在潛力釋放出來,從而推動經濟快速增長。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衝擊後,我國經濟中出現了住房和汽車兩個新增長點,前提是進行了住房制度改革,加入WTO後推進了汽車行業的開放和競爭。這條經驗目前對諸多有增長潛力的行業還是有效的王者榮耀伽羅吞下白色液體。我國儲蓄率高,社會資金充裕,應當拓開更多的領域和渠道,使這些資金去創業,去創新,去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去培育新增長點,去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而不是湧入虛擬經濟領域去追逐泡沫。

  第四,加快部分仍然沒有放開或理順的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和稅費制度改革,開展二氧化碳等排放權交易試點。當前資源性產品供求關系、國內外市場價格相對平穩,為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提供了難得契機。在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基礎上凱時app,應協調好政府價格管理與市場定價機制之間的關系,加快理順煤、電價格,完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提高非農業用水價格等。加快研究出台資源稅改革方案,理順環境稅費制度。

  第五,積極推進市場導向的企業購並重組,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應抓住經濟回調的有利時機,加快淘汰缺乏市場競爭力的低效和無效產能,通過並購重組等方式促進產業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推進企業在生產布局、技術進步、產業配套、節能減排等方面有一個大的提升。需要強調的是,企業購並重組應按照市場導向原則由企業自身做出決策,政府還是要致力于改善外部環境,不能錯位。

  第六,抓緊制定旨在提升產業中高端競爭力的產業轉型升級規劃。在繼續落實一系列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基礎上,立足長遠,對那些有潛力形成持久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和產業環節,以提升其中高端競爭力、佔領未來產業制高點為目標,前瞻性地制定轉型升級規劃,對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的產業發展起到積極的引領和促進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